跳到內容

跳到目錄

羅馬大路——古代工程學上的里程碑

羅馬大路——古代工程學上的里程碑

羅馬大路——古代工程學上的里程碑

羅馬的遺跡中,哪一個最具歷史意義呢?也許你會說,是大鬥獸場,它的遺跡今天在羅馬還可以見到。但在羅馬的建築物中,要論存留時間最長或影響歷史發展的,當數羅馬大路。

在羅馬大路上運送的何止貨物和軍隊。碑銘研究家羅莫洛·斯塔科利說,羅馬大路「傳播思想理念、藝術潮流、哲學學說和宗教教義」,包括基督教教義。

在古代,人們把羅馬大路看作是羅馬建築技術的里程碑。羅馬人在多個世紀之內建造了一個高效的道路網,總長度最後達到8萬多公里,覆蓋的區域現在屬於30多個國家。

今天稱之為公路的道路中,第一條重要的大路是阿庇亞大道(亞必古道),人稱「道路之王」。它連接羅馬和現稱布林迪西這個通往東方的港口城市。阿庇亞大道因羅馬官員阿庇烏·凱庫斯而命名,他在公元前312年開始督建這條大路。另外,羅馬的薩拉里亞大道和弗拉米尼亞大道東延至阿德里亞海岸,通往巴爾幹半島各國,並到達萊茵河和多瑙河流域。奧里利亞大道朝北通向高盧和伊比利亞半島,奧斯蒂安西大道通往奧斯蒂安,奧斯蒂安是從羅馬往返非洲的重要港口城市。

羅馬最大的建築工程

羅馬人還未建築新的道路之前,舊有的古道對羅馬已經十分重要。古道在台伯河下游惟一的淺灘處匯合,羅馬城就建在這個地方。古代文獻顯示,羅馬人學習迦太基人的做法,改進舊有的道路。但在羅馬人之前,真正掌握道路建築技術的很可能是伊特魯里亞人。他們所建道路的遺跡至今尚存。此外,在羅馬統治之前,境內已有不少久經使用的小路。這些小路可能用來在牧場之間運送牲口。不過,這些小路很難走,因為它們在旱季塵土飛揚,在雨季泥濘不堪。後來,羅馬人都常在這些路上建築新的道路。

羅馬道路經過仔細規劃,建造得堅固、實用而美觀。路線都十分理想,從起點到終點的路線盡可能最短,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路段都又長又直。道路的走向時常也得根據自然地勢而定。在山區和丘陵地帶,只要可能,羅馬的工程師都把道路建在向陽一面的山坡上。對使用道路的人來說,路建在這個地點,壞天氣可能造成的不便就會減到最少。

羅馬人究竟是怎樣建築道路的呢?不同道路的建築方式略有差異,但考古發掘顯示,基本的步驟就像以下所述一樣。

首先要確定路線。這個工作交由當時的勘測工人去處理。然後,粗重的挖土工作就會由士兵、工人或奴隸去完成。他們挖出兩條平行的溝,溝之間的距離至少有2.4米,通常是4米,在拐彎處還要更寬。建成後的道路寬度可達10米,包括兩邊的人行道在內。兩條溝之間的泥土被挖出移走,形成一個大坑。坑的底部先放置堅固的地基,挖掘至堅硬的地底後,再填上三四層不同的材料。第一層也許是大石塊或碎石;接著的是卵石或扁平石塊,可能由混凝土黏合在一起;表層是壓緊的砂礫或壓碎的石頭。

有些道路的表面不過是壓緊的砂礫,但有些則經過鋪砌,令古代人讚嘆不已。這些道路的表面由大石板鋪成,通常是當地可以找到的岩石板。路面呈拱形,以便雨水能從路中央流到兩邊的排水溝裡。這樣的建築方法有助於道路堅固耐用,所以有些道路存留至今。

阿庇亞大道建成大約九百年以後,拜占廷歷史家普羅科皮烏稱讚它「奇妙無比」。提到鋪成路面的石板,他寫道:「儘管過了這麼長時間,每天都有很多車輛駛過,但是石板依舊原封不動,表面也光滑如昔。」

道路怎樣跨越像河流這樣的自然障礙呢?一個方法是修建橋梁。有些橋梁屹立至今,為古羅馬人的非凡技能作證。另外,羅馬道路系統中,隧道也許不是那麼聞名遐邇的,但以當時的技術和工具而言,修建隧道比修建橋梁還要困難。一本參考書說:「羅馬工程學……所取得的成就,在隨後的多個世紀之內都無與倫比。」有一條隧道建在弗拉米尼亞大道的弗洛山口。這條隧道建於公元78年,長40米、寬5米、高5米,是經過工程師仔細規劃,從堅固的岩石中鑿出來的。以當時可用的工具來說,這的確是個令人驚嘆的成就。修建這樣的道路系統是人類的一個壯舉。

旅客的往來和思想的傳播

在羅馬道路上往來的人包括士兵、商人、傳教士、遊客、演員和格鬥士。步行的人一天能走25至30公里。旅客可以從里程碑石知道距離長短。里程碑石有各種形狀,通常是圓柱形,每1480米(即羅馬的一里)就有一個里程碑石。途中也有休憩處,旅客可以更換馬匹、購買食物,有時還可以過夜。有些為旅客提供服務的地方後來發展成為市鎮。

基督教誕生之前不久,凱撒奧古斯都推行一項道路保養計劃。他任命官員管理一條或多條道路。他還命人在古羅馬廣場上設立了一個圓柱形金里程碑石,上面刻有鍍金的銅字。這個在羅馬的里程碑石作為意大利所有大路的終點再合適不過了,由此產生了一句諺語:「條條大路通羅馬」。此外,奧古斯都還把帝國道路系統的地圖公開展出。看來,當時羅馬道路處於最佳狀況,合乎標準,滿足需要。

古代有些旅客還借助於路線指南,方便他們來往各地。這些路線指南告訴人各休憩處之間的距離,以及這些地方提供什麼服務。不過,這些旅行指南十分昂貴,因此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。

儘管如此,基督教傳福音者還是為長途旅行做好計劃,多次踏上旅程。跟同時代的人一樣,使徒保羅往東行時通常走海路,因為船可以順風航行。(使徒行傳14:25,26;20:3;21:1-3)在地中海,夏季的盛行風從西往東刮。不過,保羅往西行時就會走陸路,利用羅馬道路系統。保羅按照這樣的方式安排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傳道旅程。(使徒行傳15:36-41;16:6-8;17:1,10;18:22,23;19:1 *公元59年左右,保羅從阿庇亞大道前往羅馬,在繁華的亞比烏市集廣場跟一些信徒同工見面,這個地方在羅馬東南74公里之外。另一些信徒在休憩處三旅館等候他,從羅馬計算,這個地方比較亞比烏市集廣場近14公里。(使徒行傳28:13-15)大約公元60年,保羅就已能夠說,好消息傳遍當時已知的「全世界」了。(歌羅西書1:6,23)好消息能傳播得這麼快,羅馬道路系統也應記一功。

由此可見,羅馬大路確實與眾不同,是工程學上的里程碑,也促進了傳播上帝王國的好消息。(馬太福音24:14

[腳注]

^ 18段 請參看耶和華見證人出版的《看看這片美地》33頁的地圖。

[第14頁的圖片]

一個羅馬里程碑石

[第15頁的圖片]

羅馬市郊的阿庇亞大道

[第15頁的圖片]

在意大利,古代奧斯蒂安的一條道路

[第15頁的圖片]

在奧地利,古代車輛軋出的車轍

[第15頁的圖片]

在約旦,設有里程碑石的部分羅馬道路

[第16頁的圖片]

羅馬城外阿庇亞大道上的墳墓遺跡

[第16頁的圖片]

在馬爾凱區,弗拉米尼亞大道上的弗洛隧道

[第16,17頁的圖片]

在意大利里米尼,埃米莉亞大道上的提庇略橋

[第17頁的圖片]

保羅在繁華的亞比烏市集廣場跟信徒同工見面

[第15頁的圖片鳴謝]

最左邊,奧斯蒂安: ©danilo donadoni/Marka/age fotostock; 最右邊,設有里程碑石的道路:Pictorial Archive (Near Eastern History)Es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