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內容

跳到目錄

封面專題

在惟我獨尊的世界裡教出體貼的好孩子

在惟我獨尊的世界裡教出體貼的好孩子

我們每天都有很多機會對別人做一些仁慈的事,不過,看看周遭的人,有的詐騙別人卻不覺得羞恥,有的開車的方式很霸道,有的滿口粗話,有的脾氣暴躁,可見很多人都只想到自己而已。

很多家庭都有這種只顧自己、惟我獨尊的精神。怎麼說呢?有些人跟配偶離婚的原因只是覺得自己應該「配得上更好的人」。有些父母無意中也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孩子一開口要什麼,這些父母就會一味地滿足他們,但卻不會給孩子任何管教。

不過,有很多父母的做法卻剛好相反,這些父母會教孩子 要先想到別人而不要只想到自己,結果孩子受益良多。會體貼別人的孩子比較容易有朋友,而且友誼可以持久。這樣的孩子也容易感到滿足和快樂。為什麼呢?因為聖經說:「施與比接受更快樂。」(使徒行傳20:35

如果你是個爸爸或媽媽,你可以怎樣教孩子對別人仁慈,使孩子得益呢?還有,現在的世界充滿以自我為中心的風氣,你可以怎樣教孩子不受這種風氣影響?讓我們先來看看會使孩子變得惟我獨尊的三個陷阱,再看看你可以怎樣避開這些陷阱。

1 給孩子太多稱讚

有什麼問題 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令人擔心的現象:很多年輕人開始踏入社會時都有一個心態,就是覺得有很多東西都是他們應該得到,也一定會得到的,儘管他們並沒有為想要得到的東西付出過什麼努力。結果,有這種心態的年輕人還不熟悉自己的工作就以為自己很快會升職;有些則覺得自己是很重要的,應該得到特別的待遇,但當他們發覺原來全世界都不這麼看他們時,就會非常失落了。

造成問題的原因 「覺得自己很重要」的心態其實跟孩子成長的背景有關。最近幾十年,有些父母都受一種流行的理論所影響,就是要幫助孩子提升自尊。這個理論聽起來不錯,因為專家認為,如果一點稱讚對孩子是好的,那麼更多的稱讚對孩子來說就更好了,而你只要稍微一說孩子不好、不對,就會令孩子灰心喪氣,你這樣做 就是個「壞爸爸」「壞媽媽」,因為現在的社會都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幫孩子建立自信心。專家一直告訴做父母的:千萬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心。

於是,就算孩子沒做過什麼值得稱讚的事,很多父母也會大讚特讚他們。每次孩子做了一件小小的事,都要大大地慶祝,而孩子所犯的錯,不論多大都視而不見。這些父母覺得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的秘訣就是:凡事都要稱讚,不看孩子不好的地方。在父母看來,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孩子覺得自己很好,而不是教孩子親手去做一些事,讓他們覺得自己有用、有成就感。

聖經怎麼說 聖經同意一個人如果做得好,稱讚他是應該的。(馬太福音25:19-21)但要是你稱讚孩子不是因為他做得很好,只是為了讓他感覺自己很好,這可能使孩子對自己有錯誤的看法。聖經說得很對:「人如果沒有什麼了不起,卻自以為了不起,就是自欺。」(加拉太書6:3)所以,聖經告訴父母:「不可不管教孩子。你用杖打他,他必不至於死。」 *箴言23:13

你可以這樣做 父母應該下決心,孩子需要管教的時候一定要管教,值得稱讚的時候就要稱讚他。不要只為了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好而稱讚他,你這樣做孩子也可能不會相信你的話。«Me世代》這本書說:「真正的自信來自於發揮自己的天分並且學習事物,而不是來自只因為你存在就說你很棒。」

「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,倒要謙恭自守」。——羅馬書12:3,《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》

2 給孩子太多保護

有什麼問題 很多年輕人踏入職場前都沒有心理準備面對工作上的挫折。有的人一聽到別人一點點批評就受不了。有的人對工作很挑剔又有很高的期望,只願意接受他們心目中的工作。約瑟夫·艾倫博士在《逃避毫無止境的青春期》(英語)一書中提到一個例子,他談到有個年輕人來面試時對他說:「聽你說完後,我覺得這個工作有時好像也有點無聊,我不喜歡無聊的工作。」艾倫博士在書中繼續說:「這個年輕人好像完全不知道任何工作 都會有無聊的一面,一個活到23歲的人怎麼還會不懂這個道理呢?」

造成問題的原因 最近幾十年,很多家長都覺得一定要保護孩子不受任何挫折:你女兒考試不及格?去找老師理論叫他加分;你的寶貝兒子收到交通罰單?沒問題!幫他交!孩子失戀了?一定是對方不好,對方沒有眼光!

父母想要保護孩子是很自然的事,但過度保護 他們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訊息,就是他們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任何責任。《怎樣教青少年使他們得益》(英語)一書說:「這樣的孩子不知道人是可以在痛苦和失望中成長,甚至從中學習的。他們長大後會變得自我中心、惟我獨尊,覺得爸媽和全世界都欠了他們什麼似的。」

聖經怎麼說 挫折其實是生活的一部分,聖經就很清楚地指出,所有人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。(傳道書9:11好人 也會碰到挫折,就像基督的使徒保羅,他傳道很多年,忍受過不同的艱辛、困難。但是,他面對這些挫折毫不逃避,結果讓他學到了一件事,他說:「我已經學會了,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知足。……飽足也好,飢餓也好,豐裕也好,匱乏也好,無論什麼事、什麼情況,我都學會秘訣,懂得應付。」(腓立比書4:11,12

你可以這樣做 聖經說:「各人要負起自己的擔子。」(加拉太書6:5)要看孩子有多成熟,想想你可以怎樣運用這個聖經原則。比如說,你的兒子收到交通罰單,最好是讓他用自己的零用錢或薪水來付罰款;你女兒考試不及格,這也許對女兒來說是個當頭棒喝,讓她知道下次考試要好好準備;你兒子跟女朋友分手,就安慰他一下,之後再找機會跟他談談,讓他想想:「這次經驗有沒有讓我看出,自己在哪些地方還可以處理得更成熟呢?」孩子要是可以親自解決自己的問題,他們就會更有自信,也會變得更堅強。但要是一直有人去「救」他們,幫他們解決問題,他們就永遠都無法建立自信,也無法變得更堅強了!

「人高興是因為自己的成就,不是因為跟別人比較。」——加拉太書6:4

3 給孩子太多物質東西

有什麼問題 有個針對年輕人的調查顯示,百分之81的人都說,他們這一代人最重要的人生目標就是「要發財」,還說發財比幫助別人更加重要。但是,追求財富是不會讓人感到滿足的。調查顯示,只想追求物質的人並不怎麼快樂,反而比較容易抑鬱、生病以及有精神上的問題。

造成問題的原因 這些想發財的青少年中,有的也是在重視物質享受的家庭中長大的。《自戀流行病》(英語)一書說:「父母想要孩子高興,而孩子想要有物質東西,於是父母就買東西給孩子,孩子就高興了,但沒高興多久,孩子又要更多東西了。」

當然,廣告商也想盡辦法來滿足這群購物慾很強的消費大眾。他們會宣傳「你一定要買名牌,買最好的,因為這是你應該擁有的!」,很多年輕人就被這些廣告吸引,借錢買了那些他們「應該有」的東西,結果欠了很多債,無法償還。

聖經怎麼說 聖經同意人是需要金錢的。(傳道書7:12)不過聖經也警告我們「貪財 是一切禍害的根源,又說「有些人一心貪財……用許多痛苦把自己刺得遍體鱗傷」。(提摩太前書6:10)聖經鼓勵我們不要追求物質財富,只要得到生活所需就該滿足了。(提摩太前書6:7,8

「一心要發財的人,就落入引誘,跌進網羅,陷於許多不智而有害的慾望裡」。——提摩太前書6:9

你可以這樣做 父母們,要想想自己對金錢和物質的態度。要分清什麼在生活上是最重要的,也要幫助孩子培養這樣的態度。前面提到的《自戀流行病》說:「父母要跟孩子討論這些問題:『一有大減價,你就一定要去買嗎?什麼時候應該去買減價貨品?什麼時候買反而是浪費呢?你知道借錢要付利息嗎?你曾因為別人叫你買而買嗎?』」

千萬不要因家裡有問題、一不開心就去買東西來「麻醉」自己,不面對現實。《特權的代價》(英語)這本書說:「很多人都知道,買東西來逃避問題絕對是沒有用的,鞋子、包包是不能解決家裡的問題,一有問題大家就要表現同情,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,並認真想想該怎樣解決。」

^ 11段 聖經並不鼓勵人用暴力對待孩子或在精神上虐待他們。(以弗所書4:29,31;6:4)管教孩子的目的是要教導孩子做對的事,而不是給父母發泄怒氣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