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內容

跳到目錄

封面專題

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快樂

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快樂

「如果我結了婚、生了孩子,我就會快樂。」

「如果我有了自己的房子,我就會快樂。」

「如果我得到這份工作,我就會快樂。」

「如果……我就會快樂。」

你曾有類似的想法嗎?當你達到某個目標,或得到某件想要的東西後,你是一直都感到很快樂嗎?還是快樂的感覺慢慢就消失了呢?達到目標或得到喜歡的東西,肯定會令人快樂,但這樣的快樂通常很短暫。持久的快樂並不是建基於成就或所擁有的物質。人能否有健康的身體,取決於好些不同的因素,能否得到持久的快樂,情況也一樣。

每個人都不一樣,令你快樂的事不一定會使另一個人快樂。另外,我們的喜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。不過,證據顯示,真正的快樂往往離不開某幾個因素,比如有滿足感、不妒忌、有愛心、有堅強的意志等。為什麼是這樣呢?

1. 滿足感

古代一位洞悉人性的智者承認金錢能保護人,可是他也說:「貪愛銀子的人,有了銀子也不滿足;貪愛錢財的人,收入再多也不知足。這也是空虛。」(傳道書5:10;7:12)他想要說明什麼呢?我們需要金錢才能維持生活,可是我們應該避免貪心,因為貪心的人永遠不會滿足。這位智者就是古代的以色列王所羅門。他想知道財富和奢華的生活是否能讓人得到真正的快樂,於是他用了一個方法來找出答案。他說:「凡我眼所求的,我都不禁止;我心想享受的各樣歡樂,我都不抑制。」(傳道書1:13;2:10

所羅門積聚了巨量的財富,建造宏偉的宮殿、美麗的花園和水池,也買了許多奴僕。他想要的全都有了。他從這個親身體驗得出什麼結論呢?他發現,自己所做的事雖然使他快樂,但這種快樂並不持久,他說:「一切盡都空虛……在天日之下毫無益處。」他甚至恨惡生命!(傳道書2:11,17,18)所羅門看出,耽於享樂的生活最終只會讓人心靈空虛,毫無滿足感。 *

這位古代智者得到的結論,在今天仍然正確嗎?《幸福學期刊》(英語)刊載的一篇文章說:「當人的基本需要獲得滿足後,額外的收入對提高人的幸福感沒有多大幫助。」不少研究結果都指出,人如果為了得到更多物質享受而放棄道德原則和宗教信念,他們得到的幸福感甚至會減少。

聖經原則:「你們處世為人,不要貪愛錢財,要以現在所有的為足。」——希伯來書13:5

2. 不妒忌

妒忌的一個定義是「因渴望得到別人擁有而自己沒有的有利情況而感到不悅或痛苦。」妒忌就像惡性腫瘤一樣,能大大影響一個人的生活,奪去他的快樂。妒忌心是怎樣產生的呢?我們怎樣看出自己有沒有妒忌別人?我們可以怎樣克服妒忌的心理?

《社會心理學百科全書》(英語)指出,人通常會妒忌那些在年紀、經驗、背景等方面跟自己差不多的人。例如,一個推銷員不會妒忌一個出名的電影明星,卻會嫉妒一個業績比他好的推銷員。

聖經也記載了類似的例子。古波斯帝國的一些高官非常妒忌一個人,這個人不是國王,而是一個十分能幹的同僚,名叫但以理。嫉妒的情緒顯然令這些高官很不快樂,他們甚至密謀殺害但以理呢。不過,他們的計謀失敗了。(但以理書6:1-24)上面提到的百科全書說:「我們必須看出,妒忌心會引發害人的念頭,因此歷史上才會有那麼多跟嫉妒有關的暴行。」 *

妒忌的心態使人不能好好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

你怎樣看出自己有沒有妒忌別人呢?不妨問問自己:「我看見朋友取得某些成就,會感到開心還是泄氣呢?如果我的兄弟姐妹、一個很有才華的同學或者某個同事遇上挫折,我會替他難過,還是會暗地裡高興呢?」這兩個問題,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後者,那就可能表明你有妒忌的心理。(創世記26:12-14)《社會心理學百科全書》說:「妒忌的心態使人不能好好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,也會削弱人的感恩心,使人忽視自己所得到的許多恩惠。……這樣的人很難得到快樂。」

要克服妒忌的心理,一個方法是培養謙卑。我們為人謙卑,承認自己能力有限,就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和才幹。聖經勸勉我們說:「凡事都不要好辯爭勝,不要自命不凡,倒要謙卑,看別人比自己優越。」(腓立比書2:3

聖經原則:「我們不該自命不凡,彼此挑起競爭,彼此妒忌。」——加拉太書5:26

3. 愛心

《社會心理學》(英語)說:「自覺跟別人有良好關係的人,比那些只是有好的工作和收入,住在高級住宅區,甚至身體健康的人,對生活的整體滿足感更高。」簡單來說,人要有真正的快樂,就必須愛別人和感受到別人的愛。一個聖經執筆者說,如果他沒有愛,就「算不了什麼」。(哥林多前書13:2

培養愛心,永遠不會太遲,讓我們看看一個例子。瓦妮莎有一個又酗酒又粗暴的爸爸,她14歲就離家出走,住過好幾個寄養家庭,也住過一家環境惡劣的收容所。她記得自己在那個收容所時,曾懇求上帝幫助。也許是上帝回應了瓦妮莎的禱告,之後她被安排住在一個相信聖經的家庭裡。這家人按照聖經的原則生活,表現出真正的愛心,包括「長久忍耐、和藹仁慈」這些特質。(哥林多前書13:4)由於有了較好的生活環境,加上她自己也學習聖經,她在感情上的創傷漸漸撫平了,學業也有進步。她憶述:「我在學校裡的成績等級,從D和F進步到A和B。」

過去的遭遇仍在瓦妮莎的心裡留有傷疤。雖然這樣,現在她已經有自己的家庭,跟丈夫和兩個女兒過著幸福的生活。

聖經原則:「要穿上愛,因為愛能完美地維繫團結。」——歌羅西書3:14

4. 堅強的意志

誰的生活是沒有難題的呢?聖經說,人人都會有「哀哭」和「哀號」的時候。(傳道書3:4)可是,我們有堅強的意志,就能夠應付逆境,重新振作。請看看卡蘿爾和米爾德麗德的例子。

卡蘿爾患了脊椎退化疾病、糖尿病和睡眠性呼吸暫停,左眼也因為視網膜退化而失明。她說:「我盡量不讓自己灰心太久。我會容許自己消沉一會兒,之後就會叫自己振作起來,也會感謝上帝讓我現在還能做點事,甚至可以幫助別人。」

米爾德麗德也有不少病痛,包括關節炎、乳腺癌和糖尿病。她跟卡蘿爾一樣,努力不去多想自己的難題。她說:「我學會愛別人和安慰其他生病的人。我發現,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,因為當我安慰別人的時候,就沒那麼擔心自己的情況了。」

卡蘿爾和米爾德麗德從安慰別人尋得快樂

雖然卡蘿爾和米爾德麗德都希望得到良好的醫療護理,但她們最重視的不是改善身體狀況,而是保持積極的心態和善用時間。因此,她們都享有別人無法奪去的內心安寧,而且深受其他人喜愛。她們的榜樣也激勵了不少正在面對難題的人。

聖經原則:「在考驗下保持忍耐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得蒙悅納之後,就會獲得生命的冠冕。」——雅各書1:12

我們把聖經的原則應用出來,就會看出聖經很有智慧,能讓人大得益處。正如聖經說:「人持守智慧,智慧就是他們的生命樹;緊守智慧的,必稱為有福的人。」(箴言3:13-18)你在生活中實踐聖經的原則,就會體驗到其中的智慧。沒錯,聖經的作者耶和華是「快樂的上帝」,他也希望你得到快樂。(提摩太前書1:11

^ 11段 如果想知道所羅門這個嘗試的細節,請看傳道書2:1-11

^ 17段 一宗為人熟悉的暴行就是耶穌基督被殺一事。馬可福音15:10說,祭司長是因為妒忌才把耶穌交出來,讓他被人殺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