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內容

跳到目錄

「讓我們把經文互相比較一下」

「讓我們把經文互相比較一下」

在一列開往紐約市的火車上,一個男子看見車廂的地板上有一份傳單,傳單指出人死後就不存在。這個男子本身是個牧師,他覺得十分好奇,於是開始細讀這份傳單。傳單的內容叫他十分驚訝,因為他一直認為人死後還以某種形式存在。他不知道傳單的作者是誰,但覺得當中的論據很合理,也有聖經根據,很值得再仔細研究。

事情發生於1837年,牧師的名字是喬治·斯托爾斯。那一年,達爾文開始把自己對於物種起源的見解寫下來,這些見解形成了後來的進化論。那個年代,世人仍普遍篤信宗教,相信上帝。許多人都閱讀聖經,並視這部經典為權威。

斯托爾斯稍後獲悉,傳單的作者是亨利·格魯,他住在賓夕法尼亞州費拉德爾菲亞市。格魯深信「用聖經來解釋聖經是最好的」。格魯和那些跟他志同道合的朋友,都渴望按照聖經的教誨而生活。他們為此熱切研究聖經,結果辨明了一些寶貴的聖經真理。

讀過格魯的傳單後,斯托爾斯仔細考查聖經,看看聖經的主張,並跟其他牧師一起討論人死後會不會以其他形式繼續生存。經過五年的認真研究,他決定把自己新近發現的聖經真理公諸於世。起初,斯托爾斯只打算在1842年某個星期日發表一個佈道演講,但後來覺得有必要多發表幾個演講,才能充分地講解這個課題。最後,他總共發表了六個演講,並把所有演講內容輯集成書,取名《傳道演講六則》。各教會的錯誤教義大大羞辱上帝。為了撥開錯誤教義的「雲霧」,斯托爾斯把不同的經文互相比較,好使寶貴的真理重見天日。

聖經說人死後會怎樣?

聖經說,耶穌忠貞的受膏門徒會獲得獎賞,變成不死的靈體。(哥林多前書15:50-56)斯托爾斯推論,既然不死的特性是給忠心的人的獎賞,惡人理當沒有這種特性。他沒有妄自揣測,而是嘗試從聖經中找出答案。他研究過馬太福音10:28和以西結書18:4,並作出結論:人死後就不存在了。 *整部聖經的不同經節一經比較,真理就變得顯然易見。斯托爾斯說:「假如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正確,那麼許多被現時的流行主張弄得隱晦不明的經文,都變得清楚易懂,充滿意義,振奮人心了。」

但是,像猶大書7節一類的經文又怎樣解釋呢?經文說:「此外,所多瑪、蛾摩拉和周圍的城鎮也像他們一樣肆意行淫,耽於變態的肉慾,就受永火的刑罰,成了我們的鑑戒。」讀了這節經文,有些人以為所多瑪和蛾摩拉的居民被消滅之後,就永遠受烈火折磨。關於這點,斯托爾斯說:「讓我們把經文互相比較一下。」然後,他引用彼得後書2:5,6,經文說:「上帝也毫不留情,懲罰了古代的世界,降下洪水,淹沒不敬虔的人類世界,卻保護了傳講正義的挪亞一家八口。上帝又定了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,使這兩座城化為灰燼,作為先例,表明不敬虔的人將來有什麼遭遇。」不錯,所多瑪、蛾摩拉和城中的居民都被消滅了,全都化成灰燼,永遠不再存在。

斯托爾斯這樣解釋:「彼得的話可以幫助我們明白猶大書這節經文的含意。我們把兩段經文互相對照,就會清楚看出,上帝怎樣向罪人表達他的憤怒。……古代的世界所多瑪和蛾摩拉所遭受的刑罰,永遠成為世人的鑑戒或對世人的警告,直到世界的終結。」因此,猶大的意思是,毀滅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烈火會永永遠遠影響世人。他一點沒有暗示人死後還以某種形式存在。

斯托爾斯不會只引用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經文,也會留意每節經文的上下文,以及聖經對於有關問題的整體思想。如果有些經文看來相互抵觸,他就會查考其他經文,嘗試找出合理的解釋。

羅素的研經方法

有一個年輕人叫查爾斯·泰茲·羅素,常常跟喬治·斯托爾斯來往。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,羅素成立了一個聖經研究班。1876年,他發表第一篇探討聖經題材的文章,文章刊載於斯托爾斯主編的期刊《聖經考查者》中。羅素曾表示,一些比他更早開始研究聖經的人,對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。後來,作為《錫安的守望台》的編輯,羅素很感激斯托爾斯通過言語和書信給了他不少幫助。

羅素在18歲時成立了一個聖經研究班,他們採用了一個特別的研經方法。談到這個方法,跟羅素一起研究聖經的麥克米倫說:「有人會提出一個問題,讓大家一起討論。他們會查閱所有相關的經文,然後加以協調。取得一致的結論後,他們就把結論記錄下來。」

羅素深信,整部聖經所傳達的信息必定是首尾一貫的,也肯定跟聖經的作者耶和華上帝的特質和諧一致。他認為,如果聖經裡有任何部分難以明白,就應該用其他經文加以澄清和解釋。

在19世紀勤懇地鑽研聖經並用聖經解釋聖經的人:斯托爾斯、格魯、羅素、麥克米倫

有聖經根據的研經方法

事實上,第一個用聖經解釋聖經的人並不是羅素,也不是斯托爾斯或格魯,而是創立基督教的耶穌基督。耶穌常常引用好些經文去澄清書卷上某一段話的真正含意。例如,當法利賽派指責他的門徒在安息日採摘麥穗時,他就複述撒母耳記上21:6的記載,說明應該怎樣應用安息日的條例。法利賽派十分熟悉這個關於大衛和隨從吃陳設餅的記載。耶穌接著指出,根據律法的規定,只有亞倫家系的祭司才可以吃陳設餅。(出埃及記29:32,33;利未記24:9)然而,大衛卻得到允准,可以吃陳設餅。耶穌的論據十分有力,他最後還引用何西阿書的一節經文作總結,說:「『我要的是慈悲,不是祭牲。』要是你們明白這句話的含意,就不會把無罪的人定罪了。」(馬太福音12:1-8)耶穌基督把不同的經文互相比較,幫助人對聖經獲得確切的理解,為我們樹立了極佳的榜樣。

使徒保羅引經證實自己所傳講的信息

耶穌的門徒仿效基督,用聖經解釋聖經。使徒保羅教導帖撒羅尼迦人時,「根據聖經跟他們推理,一面解釋,一面引經證明 基督必須受難,從死裡復活」。(使徒行傳17:2,3)在上帝啟示之下,保羅寫了不少書信。在這些書信裡,他也用聖經解釋聖經。例如,他在寫給希伯來基督徒的信中,引用了一節又一節的經文,證明律法只是將來美好安排的影子。(希伯來書10:1-18

由此可見,用聖經解釋聖經是基督教的解經方式,19世紀和20世紀初誠懇鑽研聖經的人,不過是把這種方式恢復過來而已。《守望台》雜誌一直沿用這種傳統的解經方法。(帖撒羅尼迦後書2:15)耶和華見證人分析經文的時候,同樣採用這個做法。

要分析上下文

我們如果對聖經某節經文有疑問,可以怎樣效法耶穌和他的忠心門徒呢?首先,要考慮那節經文的上下文。上下文怎樣有助於理解有關經文的意思?讓我們讀讀馬太福音16:28,以耶穌的話做例子說明一下。經文記載耶穌說:「我實在告訴你們,站在這裡的人,有的還沒有嘗到死的滋味,就一定會看見人子在他的王國裡來臨。」有些人覺得耶穌的預言落空了,因為上帝的王國在天上建立時,親耳聽見這些話的門徒已經全部死去。論到這節經文,一本聖經評注《詮釋者聖經》(英語)甚至說:「預言並沒有應驗,因此後來的基督徒覺得有必要把耶穌的話視為一個比喻。」

可是,我們只要考慮這節經文的上下文,以及馬可和路加所作的相關記載,就可以明白耶穌的話的真正含意。馬太記錄了耶穌的預言之後,接著記下什麼事情呢?他寫道:「六天以後,耶穌帶著彼得、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,領他們幾個人上了一座高山。耶穌在他們面前改變形貌」。(馬太福音17:1,2)至於馬可和路加,他們也把耶穌談到王國的同一個預言,跟他改變形貌的事相提並論。(馬可福音9:1-8;路加福音9:27-36)由此可見,耶穌通過改變形貌,在榮耀中顯現,向三個使徒展示他將要帶著王權來臨。彼得的話可以證實這一點。他談及自己目睹耶穌改變形貌的經歷時,也說這件事關係到「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力量和臨在」。(彼得後書1:16-18

你也讓聖經去解釋聖經嗎?

要是你考慮過上下文之後,仍然不明白某節經文的意思,那該怎麼辦?你可以把那節經文跟其他經文互相比較,同時留意聖經對於有關問題的整體觀點,這樣做應該會有幫助。在這方面,《聖經新世界譯本》會是你的好幫手。現在這個譯本的全書或部分經卷共有57個語言版本。在大多數語言版本中,每頁的中欄都有一連串的參考經文,而在《聖經新世界譯本詳注本》(英語)裡,更有超過12萬5000節參考經文。這項參考工具的前言說:「我們仔細查閱參考經文,細讀經文的腳注,就會看出聖經的66卷書全都互相呼應,和諧一致,證明所有經卷都同屬於一部由上帝啟示的著作。」

讓我們說明一下怎樣運用參考經文去明白一節經文。就拿一段關於亞伯蘭(後來稱為亞伯拉罕)的記載做例子吧。請先想想這個問題:究竟是誰帶領亞伯蘭一家離開吾珥的呢?創世記11:31說:「他拉帶著兒子亞伯蘭、孫子羅得(就是哈蘭的兒子)、媳婦撒萊(就是兒子亞伯蘭的妻子),一同離開迦勒底的吾珥,往迦南地去。他們到了哈蘭,就在那裡住下來。」單是閱讀這節經文,我們可能會認為帶領全家遠遷的是亞伯蘭的父親他拉。《新世界譯本》在這裡提供了11節參考經文,最後一節是使徒行傳7:2,經文記錄了1世紀司提反向猶太同胞所說的話:「我們的祖先亞伯拉罕 在美索不達米亞,還沒有 移居哈蘭的時候,榮耀的上帝向他顯現,對他說:『你要離開家鄉、親屬,到我要指示你的地去。』」(使徒行傳7:2,3)司提反會不會有錯,把亞伯蘭離開 哈蘭說成「還沒有移居哈蘭」呢?既然他的話是上帝啟示的話語的一部分,所以不會有錯。(創世記12:1-3

那麼,為什麼創世記11:31說「他拉帶著兒子亞伯蘭」和其他家人離開吾珥呢?那時候,他拉仍是這個家族的族長,而他也同意跟亞伯蘭一起離開,因此聖經說是他拉帶領家人前往哈蘭。我們把兩節經文加以比較和協調,就可以明白事情的真相:亞伯蘭恭敬地說服他父親聽從上帝的吩咐,全家一起離開吾珥。

我們閱讀聖經時,要同時考慮上下文和聖經的整體思想。聖經這樣勸勉基督徒,說:「我們所領受的,不是世界的靈,而是上帝所賜的靈,好讓我們能認識上帝施恩賜給了我們的事。我們也講這些事,不是用人的智慧所教導的話語,而是憑著聖靈所教導的話語,把屬靈的事和屬靈的話語結合起來。」(哥林多前書2:11-13)我們必須懇求耶和華幫助我們明白他的話語,也要通過閱讀上下文和查考相關的經文,「把屬靈的事和屬靈的話語結合起來」。願我們繼續通過研讀上帝的話語,搜尋寶貴的聖經真理。

[腳注]

^ 7段 關於人死後的情況,詳見《辨明聖經的真理》第6章,耶和華見證人出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