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内容

跳到目录

海上“穿针”越危峡

海上“穿针”越危峡

海上“穿针”越危峡

《警醒!》澳大利亚撰稿员来稿

英国探险家在1798年发现巴斯海峡,消息传来,英国海军官兵齐声叫好。巴斯海峡位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之间,从英格兰开船前往悉尼(雪梨),穿越这条海洋通道,可以缩短达1100公里的航程。

巴斯海峡一带的水域,平均水深只有50~70米,水流非常湍急,加上强劲的西风,海面每每波涛汹涌,白浪滔天,说它是地球上其中一处最难穿越的海峡,完全恰当。这还不止,在海峡西边的入口处,金岛横亘海面,暗礁密布,尖削如牙,船行其间,不但危机四伏,更是险象环生。

今天船只要穿越巴斯海峡,轻而易举,但在船只靠风行驶的年代,导航设备还非常原始,同样的航道就叫人望而生畏了。船一进入海峡西边,船员就没有一刻可以轻松的。难怪有人说,穿越巴斯海峡,跟“执线穿针眼”没有两样。

取道大圆弧航线

在19世纪初,从英格兰乘船到澳大利亚东部,航程1万9000公里,没有五个月不能抵达,这对乘客而言,实在是一场磨难。每次乘船的旅客通常不下几百,大部分不是移民就是罪犯。他们被安置在甲板下层,环境龌龊。疾病、晕船和食物不足,就像害兽一样威胁着他们的生命,不少人因此永远去不了目的地。 *尽管旅途是如此艰辛,但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,许多乘客还是以无比的毅力,坚持到最后一刻。

直到1852年,詹姆斯(布利)·福布斯船长发现了一条较短的航线之后,情况才有改善。在此之前,行船的人从英格兰出发,都以为 沿北纬39度横越印度洋南部,是前往澳大利亚的最短路线;福布斯船长则另辟蹊径,改走大圆弧航线。 *当时有701个打算移居澳大利亚的人,坐上福布斯船长的“马可·波罗号”。船一直向南挺进,驶向波澜壮阔的南极洲,经过68天工夫,战胜无数的冰山巨浪,船最后在维多利亚的墨尔本靠岸,比走旧航道省了接近一半时间。福布斯船长创下这个纪录,真是占尽了天时地利,因为正好赶上当时在维多利亚的寻金热。成千上万发着黄金梦的人,一知道航程可以大大缩短,都嚷着:“要去澳大利亚,要去澳大利亚!”

船在英格兰离港之后,下一站靠岸,已是1万6000公里以外的奥特韦角了。在茫茫大海中,航海家靠一个六分仪和一些图表,计算出当下所处的纬度,又把船上的记时计,调到格林尼治标准时间,来确定所处的经度。太阳在什么位置,当地就是什么时间。当地时间跟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每小时差距,等于经度15度。有了经度和纬度的读数,熟练的航海家就能找出自己在海上的准确位置。

但意外有时是免不了的。太阳可以躲在云层后面连续多日。早期的记时计偶然也有误差,如果每天多算或少算一秒,三个月后,船就会偏离目标航道50公里。遇上雨天,又或者雾霭沉沉,海面漆黑,船偏离了航道,就可能穿越不过巴斯海峡,最后失事撞向金岛或维多利亚海岸的岩石上。一个船长在安全距离望见奥特韦角,高呼:“感谢上帝!我们没有犯错。”许多有类似经历的海员都必定点头认同。虽然个别船只会遭到意外,但这个船长的技术如此到家,也说明在19世纪,多数航海家都有能力穿过这个比喻上小如针眼的海峡。

船冢

1878年6月1日黎明前,快速帆船“洛克阿德号”在大雾笼罩下驶向维多利亚海岸。前一天,这里已经雾锁烟迷,令船长无法用六分仪来准确测定船只所在的位置,结果“洛克阿德号”的航线比船长所估计的更贴近澳大利亚海岸。忽然浓雾消失,出现在眼前两公里远的,是90米高、挺拔峻峭的一道山崖。船员疯狂似地想把船转向,但一切努力都被强风恶浪抵消,不到一小时,“洛克阿德号”就猛烈撞上暗礁,并在15分钟后沉没。

船上的54人中,只有两人生还,一个是航海学徒汤姆·皮尔斯,一个是乘客伊娃·卡迈克尔,都不足20岁。汤姆在冰冷的海水中,攀附一艘翻了的救生艇,数小时后,潮水把他冲到山崖之间的一个狭窄山峡。从那里他看见一个小海滩,滩上布满沉船的残骸碎片,他就游过去,安全登岸。伊娃不熟水性,抓住船的残骸,在水中漂流四小时,最后漂到先前汤姆身处的山峡。从那里她看见海滩上的汤姆,就高声呼救。汤姆跃入波涛,奋力游了一小时,把陷于半昏迷的伊娃拖上岸。伊娃回忆说:“他把我带到一个很吓人的山洞里,离海滩超过50米。他找到一箱白兰地酒,打碎其中一瓶,给我喝了一些,我渐渐苏醒过来。他又搬来一些长草和灌木让我躺下,我随即陷入昏迷,好几小时不知道身边发生什么事。”这时候,汤姆攀上山崖,设法求救。结果在“洛克阿德号”沉没24小时后,汤姆和伊娃得以脱险,被带到附近一个农庄。伊娃在船难中失去了双亲,她的五个兄弟姊妹也同时葬身鱼腹。

到了今天,驶往巴斯海峡已经十分安全了,而每年经过这地方的大小船只数以千计。乘客经过海峡,也经过一百艘以上的船只残骸。其中好些船难遗址,比如维多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园的洛克阿德峡谷,会令人勾起当年的悲惨事件。船难遗址叫我们想起那些19世纪的人,他们是多么的英勇。他们为了寻找美好的生活,远渡重洋,横越半个地球,还要不惜冒险穿越那最后的,也是很危险的一关——“针眼”。

[脚注]

^ 7段 1852年,在英格兰到澳大利亚的航线上,每五个一岁以下的小童乘客,就有一个在途中死亡。

^ 8段 在球体上的任何两点距离,用绳子拉一条直线,那就是最短的距离——大圆弧。

[第17页的附栏或图片]

汤姆和伊娃的关系有何发展?

“洛克阿德号”船难仅有的两个生还者汤姆·皮尔斯和伊娃·卡迈克尔,顿时成了澳大利亚的公众人物。《奥特韦角——神秘的海岸》说:“报章对船难的报道很煽情,他们把皮尔斯捧为大英雄,把伊娃说成大美人,声称他们是天生一对。”汤姆虽有心,伊娃却无梦。三个月后,她返回爱尔兰,结婚且有了孩子。伊娃活到73岁,在1934年去世。汤姆则回到海上工作,不久再遭遇船难,但他一再生还。汤姆在轮船上任职熟练技工度过余生,于1909年去世,享年50岁。

[鸣谢]

两幅照片:Flagstaff Hill Maritime Village, Warrnambool

[第15页的图解或图片]

(排版后的式样,见出版物)

福布斯驾驶“马可·波罗号”(上图)行走大圆弧航线,从英格兰前往澳大利亚,节省了不少时间

[图解]

旧航线

北纬39度

大圆弧航线

南极圈

[地图]

大西洋

印度洋

南极洲

[鸣谢]

From the newspaper 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, February 19, 1853

[第16,17页的图解或地图]

(排版后的式样,见出版物)

驶向巴斯海峡的西边入口,被形容为“执线穿针眼”

[地图]

澳大利亚

维多利亚

墨尔本

坎贝尔港国家公园

奥特韦角

巴斯海峡

金岛

塔斯马尼亚

[第16页的图片]

“洛克阿德号”在暗礁搁浅后15分钟即告沉没

[鸣谢]

La Trobe Picture Collection, State Library of Victoria

[第17页的图片]

坎贝尔港国家公园展示(1)“洛克阿德号”在暗礁搁浅的位置,(2)汤姆皮尔斯洞的所在

[鸣谢]

Photography Scancolor Australia